景观设计
天博全球视野下的中国风景
天博1860年,中国古代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而今,建于海上的现代版“万园之园”锦州世园会园区里,文艺复兴主题庭院正展现着欧美国家的文化特征和异域风情。
“一场东西园林文化的珠联璧合。”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主席黛丝丽马蒂奈兹11日在渤海之滨举行的世界园林与园艺发展论坛上,这样评价她所感受的2013中国锦州世界园林博览会。
她的眼神里透着惊喜的光芒。“中国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天博,向世界展示着自信与强大。”
“汇集了当代世界风景园林艺术之大成。”黛丝丽马蒂奈兹说,锦州世园会是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与国际园艺生产者协会在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合作,开创了世界园林博览会举办模式的先河,而中国为之下了一个最好的注脚,兑现了对世界的承诺。
这一世界规模最大的海上花园,前所未有地将全球范围内征集并评选出的20幅园林景观设计作品落地建设为20个IFLA主题展园。
不仅接轨国际,还穿越时空天博。来自亿万年前的大量珍贵古生物化石,展示了地球板块漂移、气候转变、生命从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
“在古生物化石面前,人类仿佛进入时间隧道,生命共鸣和敬畏之心是相通的。”张和国际树化石园的古生物学家、化石收藏家张和说。
“这里不仅能看到传统中国风的小桥流水人家、古城风韵,还传递着神奇的中国速度天博、勇于探索的中国精神。”IFLA展园设计师尼尔霍布斯说。
短短400多天天博,中国建设者破解盐碱滩涂上大面积植树造林的难题。排盐技术的应用,最终让180余种近13万株树木、280余种近3000万株花卉在大海之上生根发芽。
“沧海”变“园林”的神话,演绎着世界首个海洋园林博览会“城市与海、和谐未来”的主题。参与论坛的各国嘉宾认为,锦州世园会不仅是世界园林的展示会,更是人类精神、多元文化碰撞的盛会。“中国人正前所未有地敞开胸怀,拥抱大海,拥抱世界”。
具有海洋大国文明基因的中国,过去一度因物质基础的缺失和海洋文化的缺陷等因素,未能激活蓝色文明。
在全球化趋势迅猛的当下,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多个沿海岛屿的中华民族,正在对海洋文明建立起更加深刻的尊重和重视。
“人定胜天和天人合一都是中国人最古老的哲学,它们并不矛盾。”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陈晓丽说,锦州世园会填海造地而建成的海上花园,有水有花,人与自然同在天博,这是中国人对生态系统的一次成功修复与完善。
多位外国园林景观设计师,已得到不少中国地方政府的邀请:为各地公共场所设计城市景观。
锦州世园会“卡瓦湿地”展园作者、新西兰景观设计师克里斯宾利,正在为一个中国南部城市设计生态道路和雨水公园,以此缓解可能发生的城市内涝。
“政府官员希望外国设计师能提供不一样的想法和创意。”荷兰景观设计师杰西梅尔说。
“他们更加注重环保议题和文化内涵,注重人与自然的依存共生。”宾利说,看得出,中国政府正致力于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我们在这座海上园林看到了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民族理想。”国际著名园林大师、IFLA前第一副主席小林治人说,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一道美丽的光,未来之光。(记者 任沁沁 姚远 徐扬 参与采写记者:孙仁斌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