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
天博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范文
天博体育官网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生态景观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位于河北省唐山市东南部滨海处,乐亭县境内。旅游区西临曹妃甸滨海新城,东接京唐港区,北面至滨海大道,南至渤海。国际旅游岛规划陆域面积40.75km、岛屿面积32.25krn2。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周边旅游资源丰富。作为南部沿海重点旅游区——菩提岛、月坨岛、金沙岛国际旅游岛开发业已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开始进入市场;乐亭县渤海湾畔的金银滩,其沙质细柔、黄白相间,这里天蓝水碧、潮平沙软,是海浴、沙浴、日光浴胜地,亦是品尝海鲜、海钓赶海的旅游佳地,吸引着京津等地的市民前来休闲度假,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1)低档次的旅游产品。现有资源多数处于初始粗放开发状态,景点起点不高,大部分旅游资源尚未完成深层次开发,显得单调和一般化,缺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和休闲度假型项目。
2)生态系统未得到良好保护。滨海岸线一带现状均为虾池用地,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严重,沿岸植被严重减少,湿地退化,威胁生物多样性。
充分发挥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地处京津冀重要区域的区位优势,合理规划、综合协调,将唐山湾国际旅游岛建设成为海洋生态之岛,海滨温泉之岛,海滨健康之岛;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用生态修复与湿地开发等多种生态建设手段,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区的协调发展。
旅游区不仅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展现城市生活的舞台。良好的规划设计作为旅游新区开发的第一步,必须确立新的规划理念和定位,使旅游区的生态开发和环境保护能够做到可持续发展。
1)生态的理念。注重国际旅游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改善陆域海岸线的综合生态环境,提升宜居性,突出海洋生态文化游特色。
2)健康的理念。突出阳光、沙滩、海上运动、温泉等旅游资源特色,强化滨海度假的休闲娱乐功能。
3)文化的理念。突出海洋文化的展示、观赏和教育,突出渔业风情特色,倡导游客的渔业风情体验、参与和互动,突出地域文化的展示、传承与参与。
4)和谐的理念。改善原有渔民的生活环境,保障原有居民的经济利益,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1)海洋生态旅游特色。规划打造国际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观赏海岛生物、植物和鸟类的旅游基地。
2)海滨温泉度假旅游特色。利用当地现有资源,规划旅游岛成为北方滨海地区仅有的海滨温泉度假胜地。
3)海滨健康休闲游特色。打造北方滨海地区重要的海滨游泳、日光浴、沙滩休闲运动、海上运动及其他休闲运动的场所。
4)渔业风情游特色。利用现有资源,保留当地特色,形成北方滨海地区体验渔民风情和生活的重要基地。
规划区结构划分为“一轴两带一心五区”。一轴:乐北路旅游景区主轴;两带:海岸休闲景观带和滨海路旅游景观休闲带;一心:旅游景观中心;五区:西部的渔家风情旅游区、中部的旅游综合服务区、南部的旅游商务休闲区、中东部的海滨旅游居住区和东部的海滨特色度假区。
1)渔家风情区:位于规划范围西部,是以展示国际渔家文化,弘扬当地渔民的民生民俗,以渔业风情游和渔业特产商贸为总体功能定位的区域。
2)旅游商务休闲区:位于规划范围中部,以完善的旅游码头、旅游服务中心、宾馆酒店等综合商业服务设施为主要功能。
4)海滨旅游居住区:位于规划范围东部,以承担旅游区的居住和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主,借助毗邻旅游商务休闲区的优势发展度假村等职能,并建设高标准住宅。
5)海滨特色度假区:位于规划范围最东端,规划建设游艇别墅、游艇俱乐部和高端居住建筑,形成以游艇为核心的特色度假区;高标准的环境设计在完善旅游区功能结构的同时也能给居民提供一个更舒适的游憩空间,提升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质。
采用湿地生态修复的方法,将现状湿地分为三部分:自然湿地、养殖区湿地、河道湿地,划分为禁止建设区和限制建设区分别进行修复。通过生态修复,最大限度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展现湿地独特景观,同时合理开发生态养殖和生态旅游,提升经济效益。通过区内河道疏浚与湿地修复形成的绿色生态主链、片状的生态绿地、防护绿地和星罗棋布、发散在各部位的点状绿地组成区内的绿地系统,组成“纵横交错”的绿地网络,与外部海、水、绿等生态系统紧密联系,为整个新区生态编织功能良好的绿肺。充分体现各种绿地的休憩功能。其中除了渔家风情园生态绿地对界内提供绿色休闲、滨海开敞空间提供亲水空间与游憩空间外,结合商业区人流密集的开放空间,沿路组织步行游憩的植物花卉公园;结合道路绿带、居住区绿地建立均匀密布的街头绿地、中心绿地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绿色游憩环境。
城市节点应突出其城市的标识和窗ISl功能。重视节点的功能和作用,突出节点的个性特征。
1)休闲娱乐码头标志节点:作为旅游区的特色观光休闲码头,突出周边的城市绿地景观作用。
2)旅游区景观中心节点:以捞鱼尖中心广场及其核心位置的地标建筑为中心,将周边的开敞空间、滨海栈道、配套服务、商务酒店、旅游码头、商务休闲区、产权酒店等不同功能区集聚于一体,使该节点成为城市环境最美、最具人气和活力的地区之一。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今后将成为唐山乐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将给周围居民提供一个综合性的游憩场所,也给外来游客带来轻松、健康、惬意的休闲空间。通过本次城市设计工作,为如何构筑海滨旅游度假区的自然生态景观做了有益探索,我们得出几点结论。
规划严格控制国际旅游岛内的旅游开发规模,充分进行生态保护和修复。以陆域滨海岸线的生态修复为基础,强化对滨海岸线中河道与生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唐山湾国际旅游岛主要承担海洋生态旅游、海上运动、沙滩运动以及温泉度假的职能。滨海岸线旅游区主要承担商务会展、海滨度假、渔民风情、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整个旅游区的综合服务职能。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城市生态景观作为人民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合理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便利的休闲场所,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景观在汉语中的意思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景观主要包括有自然景观以及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指的是地形、地貌、气候、土壤以及植被等等自然因素一起作用变为一个统一和谐的整体;人文景观则主要指的是人类社会物质以及精神活动的产物—城市、村庄、建筑、科学、政治、经济和宗教、习俗、观念等等。城市景观这是在城市的范畴之中来研究景观,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主要由生态的、知觉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等等方面组成。城市景观最为重要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在其城市活动之中所存在的人地关系以及社会关系。影响城市景观演变的因素我们称为城市景观因素。城市景观关系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包括有城市的实体以及空间处理,城市的整体轮廓线,城市同自然因素的结合部分等等。从城市尺度的大规模区块,直到小尺度的小品雕塑等等,都属于城市景观的范畴。
在20世纪的末期,我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城市化的进程逐渐加快,与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也渐渐进入到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城市生态景观设计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使用不合适的园林植物来装饰城市,那么就会使得缩短植物的寿命,要求应该频繁更换新植株;又或者为了做“新形象”“新风气”而频繁更换植物品种,那么就会增加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成本。在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之,通常会出现盲目跟风以及盲目效仿西方的设计样式,而将自己城市本土的风格、文化抛弃,甚至胡搬乱抄、东拼西凑,使得城市生态景观缺少本土气息以及时代感;也有一些设计师则是持有保守留久的观点,照搬照抄传统的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风格,在创新上比较缺乏,比较容易使得市民出现审美疲劳,也会对传统城市生态景观设计有一定厌烦情绪的出现。
借鉴法国里尔生态岛、悬空自然保护区的设计,景观设计中对城市中具有保留价值的自然生物群落保护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建立微型自然保护区的方法。通过建立微型自然保护区,可以培育和保护生物栖息地,并将人类的干扰减至最小。这种方式直接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体现设计者对自然的敬畏、信任和探求。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变,出现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保留再利用开始作为一种主要的生态的景观设计手法运用于后工业工业废弃地的改造。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中国中山市岐江公园的后工业景观生态设计都采用了保留再利用的设计方法。保留再利用体现了对设计场地和历史的尊重,成为景观设计中常用的生态设计手法。
要对场地的现状和历史进行全面的了解,对那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构筑物、植物群落等进行分析和比较,在满足景观整体设计意图的条件下,确定哪些要拆除,哪些要保留。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为不同的人群服务,因此保留下来的建筑、构筑物等要结合设计需要通过适当的改造承担一定的使用功能,如德国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混凝土墙体改造成为攀岩训练场、高炉改造成观景台、铸造车间改成电影剧场等。
没有有效地利用城市雨水资源,是当前我国城市面对的普遍问题。一些平均降水量较大的城市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水资源短缺的困扰。城市的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最为重要的原因则是城市的建筑、道路以及停车场较为密集,那么雨水较难渗入到地下,也就没有办法补给地下水。城市湿地在雨水利用以及保护水资源,调节局部小气候上发挥重要的生态作用。借鉴美国波兰特雨水花园和成都活水公园的设计经验,城市湿地景观设计可以结合利用雨水、保护水资源的生态理念通过生态设计的方法完成特色的湿地景观设计。
尊重水自流和向地下渗透的自然规律,通过地势和地表铺装的处理,使水体自然流动,或缓或急或高或低,形成丰富的景观,同时使水流大量渗入地下,多余的水还可以储存用于园林植物的灌溉。如美国波兰特雨水花园,利用了石材、雨水、植物、地势创造了丰富的水体景观,同时处理了附近来自停车场、屋顶的排水,花园还发挥了重要的生态作用。边缘处理,师法自然。借鉴自然溪流和湖泊的边界的形式,避免水泥护岸,使水体边缘形成丰富的植物景观。
因地制宜沿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是景观生态设计中最常用的设计方法之一。对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址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方法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和能源的节约,而且还能创造特色的空间景观。
1838年奥姆斯台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的建造,标志着现代景观设计的确立。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城市景观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形式。现代景观设计与不同的艺术形式相联系,如早期的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到后来的极简艺术、波普艺术等等,表达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追求理念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的同时,现代景观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生态设计,而且对生态方面的追求更趋于多元化,除了生态措施的实施外还有生态理念的表达和传递等等。理念的表达,现代景观设计注重艺术思想的表达,生态理念是永恒的话题,包括诠释自然、人、场地的关系。如彼得·沃克设计的发电站庭院,诠释了阳光、人、植物、天空的关系,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自然和生态的意义。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度生态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现代景观设计注重最新生态技术的应用,如日本的崎玉空中森林广场的设计,在人工基盘上密集的种植高大落叶乔木,需要克服大量的技术难题,最后能够确保榉树的正常的生长,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合理规划以及管理景观,对于生态系统、区域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景观生态规划以及设计应该借助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站在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和具体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应该通过对于之前景观要素进行一定的优化组合或者引入一些全新的成分,调整或者是不断构建合理的景观格局,那么就可以使得景观整体功能最优,实现人的经济活动同自然过程的协同进化。城市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当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经济、文化、社会等等有机联系的环境。也是提升城市综合环境质量,创造具有特色、富有情趣、丰富多彩的城市面貌是共同的呼声以及愿望。
在当代,随着环境质量的急剧恶化和全球资源的减少,人们对未来发展越来越焦虑,这种焦躁不安直接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不能正常发展。所以,景观设计作为缓解二者关系的有效途径,对于生态目标的追求已经超过对其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注重,生态设计是景观设计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趋势。是城市能够持续性发展的良好的镇定剂。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是出现在《圣经》里面的,它是被用来描写皇城的美丽景色。可以说它是在视觉美学的角度上诞生的,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仍然坚持以视觉美学角度来理解景观。然而,景观生态学思想的诞生给了人们不小的冲击,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诠释景观与生态的关系。
早在1939年,德国著名的地理学家Troll就提出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他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景观生态学就是把地理学上研究的自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上研究的生态功能方法相结合,即研究景观整体的结构和功能,是一个总体的范畴。他提出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的最高层次的生态学。
如果说农耕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对抗过程,而工业时代的景观设计是人类对其自身创造的工业化景观的消极对抗过程,以信息社会为背景的景观生态设计则是要人类对整体景观的各元素进行主动安排和协调的过程,这意味着人们不再将单一景观元素作为设计对象,而是同时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点和目标,最终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
由于现实生活中环境的逐渐恶化,生态景观逐渐为中外设计者所关注,对它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而日益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城市景观,作为城市的外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有机体,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的室外场所。城市景观作为连接自然与人类生活的主要媒介,它的景观构造直接反映了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正在快速的发展,城市环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城市系统在自然演变与城市发展间的相互关系更加脆弱。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走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路,才是城市及城市景观的出路。
加强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对我们居住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要做到的就是加强自身的生态理念的培养,因为有了一个根深蒂固的理念,才能更好的督促我们的行为,才能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从而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生态景观的重要性是可持续性的,它不是占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条长远的道路,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
相对于国际上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而言,我国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史还很短暂。从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的学术刊物上才正式出现了景观生态学方面的文章。目前,中国正面临这一景观设计革命的挑战。
(1)城市人口急速膨胀,居民的基本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因此生态设计就被放到了不显著的地位上,使得不被人所重视。
(2)户外集中的大面积的休闲空间非常缺乏,这就造成了人们在工作中承受的压力无处宣泄,造成广大居民身心不能得到舒缓。
(3)土地资源极度紧张,因此想通过大面积的绿地来缓解环境的途径较难实现。
自然优先的原则:设计时要以保护自然为前提;既要划定预留出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又要防止城市开放空间中自然生态景观的丧失,借以来根据其承载力来设计人们的活动空间,以确保人与其他生物共生的开放空间。
.整体设计的原则:景观生态设计是一个对人类环境整体的设计,它考虑的因素是综合性的,而不是仅仅指的一小块孤立的景观。景观生态设计最终的目的就是使环境整体得到和谐。
设计适应自然的原则:在设计师设计时要遵循自然本身的“设计”,最大程度的做到因地制宜。好的设计就像为某人量身定做的衣服,如果换了主角,就不合身了。同理在做绿化设计时往往会出现为了视觉的美观而生硬的栽培不符合当地环境的树种,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伤害。
《尔雅-释地》有:“邑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墒”这种同心圆式景观类型划分方式反映了人为活动强度在自然景观基相中的递减关系,是现代景观生态学中景观类型划分模式的原始模式。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景观只是打着生态的旗号,而它的本质仍然是以观赏性和利益为主,遵循自然的理念在设计中占得比例少之又少。
成都活水园,占地24000多平方米,它位于成都市中心府南河畔,公园形状是一“鱼”形,象征活力和健康,也成了该设计的亮点之一。游人往往从鱼嘴而入,走向鱼尾。而沿着河岸又恰好在公园散步,游赏全景。
它是世界上第一座以水保护为主题展示国际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被污染的水在自然界中由“浊”变“清”,由“死”复“活”的生命过程。整个过程全都是依靠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没有一点现代工业的痕迹,利用水力学,生物学等原理,原本死气沉沉的水随着游人的脚步,在一个个池子中流过,一点一点变清,显得是那么的自然,毫不做作。
成都活水公园主要由“人工湿地生物净水系统”、“自然森林群落模拟”和环保教育馆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其中,“自然森林群落模拟”这一景观是广泛分布于公园各处绿地中。随着净水系统和自然森林群落的组合运用,让“公园”的功能得以更完善地体现和发挥,在多是人造混凝土景观周围布置令人舒适的绿色植物,不仅可以作为与净水系统相对应的软质景观,而且也具有分割限制游览空间的作用,让公园的多功能性和人与自然鱼水难分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作为景观设计师,他所做的事情不仅仅是让设计出的作品多么美丽,视觉上多么震撼,他最主要的工作是满足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自然环境能够和谐,使两者达到平衡,使人们的生活质量达到最优质。因此,景观的生态设计是设计师必须遵循的原则,人脱离自然而独立存活的可能性是零。大自然对与我们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对于现在一些人对自然不节制的破坏行为,最终会导致我们承受不了的后果。
只有坚持城市的生态景观设计,坚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原则,我们的生活才会如鱼得水般舒适。
[1]俞孔坚等.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中国园林,2001(06)3一10.
[2]程里尧.环境艺术是大众的艺术.环境艺术,1988(0l):4.[3]高黑,倪琪.当代景观设计中的生态理念与手法初探.华中建筑,2005(04127一130.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美的推行,实际上是人类对于推动工业发展所做的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的弥补。在工业文明发展初期,为了尽快推动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向自然索取,最终破坏了原本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工业化进程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致使原本城市中花木葱茏、碧水蓝天的和谐景象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用冰冷的钢筋混泥土所堆砌的城市建筑,随之而来的还有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这让我不禁想起恩格斯曾说过:“我们不要过度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1]。”如今,城市环境污染、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越发严重,使得原本和谐美好的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理想中的背道而驰。痛定思痛,人类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发出了“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倡议。因此,现代城市景观设计在强调装饰美的同时,更应该将设计焦点放在如何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如何维持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平衡,使人与自然和谐统共生。
正如“美国现代景观之父”奥姆斯特德所说:“景观技术作为一种‘美术’,其重要的功能是为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美观;同时,还必须给城市以舒适、便利和健康;在终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丽景观和心情舒畅的声音;弥补这一欠缺的就是景观设计的使命[2]。”伴随着生态美学和环境美学的提倡和发展,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也变得越来越强烈。人们更注重环保和生态的发展,如此一来,如何建造一个更适合人居、更环保的生态城市就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中西方就如这个问题,都做出了深入的探究。20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霍华德是“花园城市”之父,他所提出的“花园城市”理论可以说是西方城市建设的奠基石。在中国,著名的钱学森老先生首先提出了构建“山水城市”的提议。在他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要返回自然。”除此之外,他还在给李宏林的信中写道:“我设想的山水城市是把我国传统园林思想与整个城市结合起来,同整个城市的自然山水条件结合起来。要让每个市民生活在园林之中,而不是要市民去找园林绿地、风景名胜。所以我不用‘山水园林城市’,而用‘山水城市’[3]。”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是人文和自然相融合的产物,并结合了传统园林设计和现代设计手法。人类非常迫切的希望将生态美的观念融入到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而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将文化与自然相融合,并将美的形式和生态功能自然的融合在一起。让人类能够重新与自然亲近、体会自然的美好,并在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对自然展开生态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它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群是极其重要的。城市景观中融入生态美的设计是这个时展的动向和潮流,是城市化发展所提出的新概念。城市景观设计应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这是城市文化创造与传承的统一。城市景观设计应当和旧城的保护和更新互相协调、统一,这样才能既满足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又增添了人类对城市景观设计的文化感、认同感,从而达到人类生活与城市景观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完美状态。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城市正在逐渐失去个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精神文化的地位已经远高于城市的地理位置。芒福德曾说:“最初,城市是神灵的家园,而最后城市本身变成了改造人类、提高人类的主要场所,人性在这里得以充分的发挥[4]。”简单来说,城市的文化是否能够得以传承影响着这座城的“个性”乃至“精神”。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艺术的创作一直重视人及其个性的重要性。从微观上,生态美学看重人的自身价值以及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程度;宏观上,它强调要全面地,即从人、生态、自然生命的意义上去看待“美”。既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实施生态美学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赋予景观设计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而将人和生态自然结合的更好,不仅仅是人改造自然,更是自然融入人类正常生活的集中体现。日本在民族精神与景观设计的融合方面,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喜欢在设计中加入自己的大和文明,比如将枯山水艺术在日本的景观设计中应用起来。对于我们国家而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程度及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城市景观的迅猛发展,但是,千城一面即城市个性化消失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们就要用到生态美学和景观生态学的观念来进行城市景观设计,由城市规划师、生态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共同对城市及其周围区域的构成有机统一整合,再根据人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进行的自然生态和空间等方面的设计。综上所述,一个合格的生态城市景观应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首先,景观生态的设计者最首要的事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他所设计的生态景观应该是最纯真、最原始的,大自然是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任何的人类活动都可能影响乃至破坏生态的稳定和平衡,甚至导致生物种群和群落的消亡。当地区经济在发展的初期,是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作为代价的,虽然无法避免,但同时比较可行的做法是根据城市生态规划,战略性的自然生态景观,保护好一批典型而有特色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自然生态系统所呈现的自然美,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的心里和生理健康水平也是颇有脾益的。同时,保护好本来的生态环境也是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并维护了各个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随着历史的不断沉淀,它们被保留的越来越少。其次,景观生态设计的应该做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即高度的适应性。城市的景观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生态化的美好愿景,这就需要去模仿自然生态景观,,并把它加入到城市景观设计中,这种设计手法称为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许多欧美国家开始流行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它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尽量模仿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手法,人为的为生物种群创造出适宜其生存的环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的,这个生态设计是规划设计师根据他的主观审美观念创作模仿的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城市生态化建设应当学习生态保护之理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上设计师的设计,使之成为连接艺术美感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处的桥梁。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园林的生态景观,是城市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景观系统在生态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对其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生态方面的设计。景观设计师需要在思想中树立生态的观念,从而在对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设计中,做到美学与生态兼顾,使自然与人类生活环境有良好的结合点,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另外,对已建成的绿地要做生态效益评价,提供城市绿化生态效益方面的基础控制数据,为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提供对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理论依据。
生态园林的科学内涵在于:a.依靠科学的配置,建立具备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的人工植物群落,为人们提供一个赖以生存的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b.充分利用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转化率,调节小气候,吸收环境中的有毒有害气体,衰减噪声,调节生态平衡;c.美化景观、在绿色环境中提高艺术水平,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养功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游憩、娱乐需要和人们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环境;它的主要功能概括起来讲,主要体现在调节小气候,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景观三个方面。
环境是与人们联系最紧密的系统之一,对城市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加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能充分利用环境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环境空间,调节平衡小气候,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其次,这将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憩空间,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促进人们更加重视生态性,在环保和美学教育上都有重要的社会效益。一定规模的景观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另外,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可减少杀虫剂和除草剂等的使用,增加土壤的蓄水度,降低城市绿地的日常维护成本。
生态平衡是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其含意是指处于顶极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此时系统内的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与协调,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系统的整体效益最佳。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强调绿地系统的结构与布局形式、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协调、以及与城市功能分区的关系,着眼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绿地不仅围绕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平衡。
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的选配,实际上取决于生态位的配置,直接关系到园林绿地系统景观审美价值的高低和综合功能的发挥。生态位概念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种与物种之间、物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园林绿地建设中,应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以利种间互相补充,既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又能形成优美的景观。在特定的城市生态环境条件下,应将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贫瘠、抗病虫害、耐粗放管理等作为植物选择的标准。
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双方获利。如地衣即是藻与菌的结合体,豆科、兰科、杜鹃花科、龙胆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与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种的分泌物对另一些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对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荚、白蜡与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长时,互相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则对其他植物的生长不利,如胡桃和苹果、松树与云杉、白桦与松树等都不宜种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类植物则对大多数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长发育不利,这些都是园林绿化工作中必须注意的。
物种多样性理论不仅反映了群落或环境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程度或均匀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生态学家们认为,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各种群对群落的时空条件、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趋向于互相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系统愈复杂也就愈稳定。因此,在城市绿化中应尽量多造针阔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纯林。
在对自然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完整性。调查研究原有环境是进行园林景观设计前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景观的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对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都是做好一个园林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
这一点对城市绿化建设来说相当重要。分析当前城市绿化的现状,最大的误区是为了美观而种树,随处可见在水泥板的包围中种一棵树,建一花坛等,给人一种造作的感觉。要走出误区,就得从根本上改变观念,将森林引入城市。从设计上把关,抛弃陈旧思路,参考当地的生态特点。而对于设计人员来说,且不可把设计仅仅当成是在图纸上作画,更不能只重视“艺术性”而忽落了其他的功能性。也不要为了迎合少数人的心理去做违心的设计。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环境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环节。对园林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景观功能的处理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乔木、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努力营造接近自然的生态,保持环境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配置的多层次性还能给整个景观创造一种自然的美.
长期以来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对绿地的生态效益基本不予考虑,只重视单一的景观效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从设计入手,在提供设计条件时就要对生态效益的设计提出明确的要求。城市绿化生态效益量化分析研究的是园林植物及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性包括释氧、吸收CO2、蒸腾吸热增湿、滞尘、减菌、减污、涵养水源、防风固堤、保持水土、储存能量等。生态适应性包括耐阴、抗寒、耐盐碱天博、抗污、耐旱涝、抗病虫害能力、自肥能力、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之间的相互适应性等。随着对自然景观作用的深入认识,景观设计也逐渐从纯粹的绿化设计过渡到对环境自然系统的设计和改造。在进行城市的景观设计时,应结合美学,注重突出生态。
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当前各地十分关心的问题,该文对生态概念及内涵作了详尽的概述,对现有园林景观做了具体分析,为生态规划设计提出了构想。提出:生态园林的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科学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生态城市规划,而且要精心做好生态景观设计。同时,在规划、设计和实施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利用自然生态基础。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首先,湿地是许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其次,湿地在涵养水源、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蓄水防洪的天然屏障;另外,湿地的生物和化学过程还具有降解过滤污染物的功能,使当地河流下游区域受益。总而言之,各类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环境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其它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
湿地在蓄洪防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其中包括数以万计的鱼类、鸟类、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种天然的基因库、种质库,成为科普和科研基地。
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泥炭地、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与飞翔的水鸟、自然生长的水生湿生植物、浮游生物和蓝绿色的水面,给人以丰富的景观体验。
近年来,为了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增强景观类型多样性,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湿地的潜力,并对滨水湿地拥有的开放空间、生态功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城市湿地景观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
湿地景观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以及水给人以天然的亲近、柔和之感,为人们提供了自然亲切、生机盎然的景观体验。
在城市功能上充分利用湿地渗透和蓄水的作用,降解污染,疏导雨水的排放,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
湿地环境还能成为常住或迁徙途中鸟类的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城市生态环境健康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湿地系统,与其他众多生态系统一样,由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组成。特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组成生态系统。在对湿地景观的整体设计中,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以整体的和谐为宗旨和最终目标,包括设计的形式、内部结构之间的和谐,以及它们与环境功能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生态设计的。
景观规划设计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最大程度的理解之上。对原有环境的调查,包括对其原有自然环境的调查和对周围居民情况的调查,如对原有湿地环境的土壤、水、动植物等的情况,以及周围居民对该景观的影响和期望等情况的调查。这些都是做好一个湿地景观设计的前提条件,因为只有充分掌握原有湿地的情况,才能在设计中保持原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充分利用原有的自然生态;而掌握了居民的情况,则可以在设计中考虑人们的需求。这样能在满足人需求的同时,保持了自然生态不受破坏,使人与自然融洽共存。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保持了湿地网络系统的完整性。
利用原有的景观因素,就是要利用原有的水体、植物、地形地势等构成景观的因素。这些因素是构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不少设计中,并没有利用这些原有的要素,而是依设计者所谓的构思肆意改变,从而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的完整及平衡天博,使原有的系统丧失整体性及自我调节的能力,沦为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存在。
植物是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之一,也是景观视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植物的配置设计是湿地系统景观设计的重要一环。对原有湿地景观进行生态设计,在植物的配置方面,一是应考虑植物种类的多样性,二是尽量采用本地植物。
多种类植物的搭配,不仅在视觉效果上相互衬托,形成丰富而又错落有致的效果,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也能够互相补充,有利于实现生态系统的完全或半完全(配以必要的人工管理)的自我循环。具体地说,植物的配置设计,从层次上考虑,有灌木与草本植物之分,挺水(如芦苇)、浮水(如睡莲)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草)之别,将这些各种层次上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从功能上考虑,可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的搭配。这样,既能保持湿地系统的生态完整性,带来良好的生态效果;而在进行精心的配置后,或摇曳生姿,或婀娜多态的多层次水生植物还能给整个湿地的景观创造一种自然而且和谐的美。
岸边环境是湿地系统与其他环境的过渡,岸边环境的设计,是湿地景观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的一个方面。在有些水体景观设计中,岸线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以避免池水漫溢。但是,这种设计破坏了天然湿地对自然环境所起的过滤、渗透等的作用,还破坏了自然景观。有些设计在岸边一律铺以大片草坪,这样的做法,仅从单纯的绿化目的出发,而没有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功用。人工草坪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管理,如人工浇灌、清除杂草、喷洒药剂等,残余化学物质被雨水冲刷,又流入水体。因此,草坪不仅不是一个人工湿地系统的有机组成,相反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负荷。对湿地的岸边环境进行生态的设计,可采用的科学做法是水体岸线以自然升起的湿地基质的土壤沙砾代替人工砌筑,还可建立一个水与岸自然过渡的区域,种植湿地植物。这样做,可使水面与岸呈现一种生态的交接,既能加强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又能为鸟类、两栖爬行类动物提供生活的环境,还能充分利用湿地的渗透及过滤作用,从而带来良好的生态效应。并且从视觉效果上来说,这种过渡区域能带来一种丰富、自然、和谐又富有生机的景观。
城市湿地景观的设计建造不论是建园理论,还是应用技术以及后期管理养护,都还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界的学者和工作者的重视和完善。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景观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城市园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是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体。在不考虑极端外界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城市园林具有优良的生态功能,因此又被称作“永远的朝阳产业”。城市园林不但给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而且还给人类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了浪漫的艺术氛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以及生态环保意识的提高,园林景观的功能也从传统的观赏和美化逐渐转向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存留上。目前,城市园林正以它众多的优点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使得讨论绿色城市园林变成一个热点的学术问题。1、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内容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简单地将自然、生态、经济和社会进行组合,而是将生态建设为方向,以低碳、节能、环保为原则,从城市的整体规划入手,加大绿化面积以及绿化总量的基础性投入,恰当选择绿化品种,并且注意绿化品种的多样化和层次性。通过这样的处理,不但可以使植物生长地和周围环境更加协调契合,同时还可以充分体现出城市景观的总体效果与特色,展示生态城市的风采,展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要始终坚持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核心与目标,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设计人员还要注意恰当运用装饰性设计、生态型景观设计以及水处理设计等丰富多彩的设计手段,不断完成城市景观的绿色生态设计。
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空间特点,特别是城市新开发的高新产业园区,其郊区化的空间指向注定了其空间具有特殊的内涵。和城市的其他空间相比较,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空间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城市是高新技术人才集中的场所,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基地。尤其是高新产业园区,更是科学、设计以及工业产品有机结合的重要企业群,是最为重要的科技研发基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高新产业园区也在不断扩张,这样就和城市建设形成了冲突,导致了人地关系紧张、人地矛盾等问题。因此,在进行城市生态景观设计的过程中,重要的是要保证高新产业园区内人与人、人与地之间的协调发展,对高科技产业与城市生态环境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以及城市中智力密集型劳动人群与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从而充分体现出其中的智力劳动人群对城市生态经过建设带来的拉动作用;其二,城市生态景观建设的创新空间较小,而整体创新能力相当强。在城市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建设人员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景观建设用地价格相当高,居高不下的用地价格使城市景观建设用地成本显著上升,这样,受到成本的制约,城市生态景观的可发挥性就变得越来越小。同时,城市本身所具有的强烈的集聚效应以及高度密集智力人才带来的积聚效应也使得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具有了相当强的创新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就必须综合考虑这两种因素,在城市景观可发挥性空间逐渐缩小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城市景观的创新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内不断提高城市景观建设的功用;其三,在建设高新产业区的过程中,城市建设者常常选择环境相对较好,地域相对宽阔的城市空间进行高新产业区的建设,这样就使得高新产业区远远优于城市的其他空间。正是因为这些天然优势,才使得高新产业区逐渐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极具诱惑力的重要区间,成为了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佼佼者。
在生态城市背景下的绿色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过程中,植物的配置尤为重要,其中的植物品种可以综合考虑乔木、灌木以及草本植物,利用落叶与常绿相结合的方式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与当地人文环境相结合的城市绿色园林景观。在绿色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天博,设计师主要遵循以下配置原则:其一,氛围相统一的原则。就是在进行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该对植物的色彩、树形、线条、质地以及比例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在保证存在一定差异性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的方式进行配置。避免由于变化太多而导致整体性的杂乱变化,同时也避免由于毫无变化而出现的整体设计呆板等问题。因此,在绿色植物的配置过程中应该按照“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的方式进行;其二,色调调和的原则。就是在对植物进行配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植物品种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尽可能采取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设置保证园林景观建设的美感。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园林景观是否能够让人产生柔和、平静、舒适以及愉悦的感觉,在设置的过程中找出所有园林景观的一致性、近似性,通过设计师的协调配置天博,使整个园林景观产生美感。然后再恰当运用差异性和变化性手段,使之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让人产生热烈、兴奋和奔放等感受,享受到城市园林景观的美;其三,均衡的原则。均衡是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重点,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要综合考虑色彩、体量、数量、质地以及枝叶等方面的内容,在城市景观总体上均衡的基础上,设计出让人有厚重感的作品。此时如果选择素淡的色彩、小巧的体量、简少的数量、细柔的质地以及疏朗枝叶型的植物种类,那么则会设计出让人感觉轻盈的作品。在选择整体氛围的过程中,要根据周围的具体环境来选择配置的具体方式。例如,设计人员可以统筹考虑规则式均衡(对称式)或者自然式均衡(不对称式)等均衡原则;其四,韵律与节奏的原则。在设置的过程中从美学角度出发,以处处的画面感来寻找韵律、节奏方面的变化。例如,在一条宽阔大道的两边,可以采用间隔不等距离或者等距离的栽种同一种类的行道树,而在其间则可以穿插一些品种同一的小型灌木、灌木球等,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富于变化而又相对统一的韵律、节奏感,给置身其中的人以一种整齐划一的感觉,使人心胸开阔。
如果把整个城市环境看作是一个人,那么城市近郊区域就是整个城市的肺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城市近郊中广泛存在的高科技产业园也给该区域城市景观园林的设计提供了对应的基础和独特的空间。由于该部分区域处于城市边缘地区,且属于智力密集型的新型产业区,不但是该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域最具活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区域,它和城市之间在客观上存在着唇齿相依的联系。
同时,从地理位置来看,城市近郊处于从农村到城市的过渡区域,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只考虑城市园林的设计,那么势必会在二者的交界处形成截然不同的景观,这样常常会使人产生突兀、或者不适的感觉,为避免这种感觉的出现,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设计的过渡性原则。为此,城市景观设计师在土地功能设计方面应该尽量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既不能是非工业化的区域环境,同时也不能是高度城市化的环境设计;既不是乡村原始环境的完全保留,也是不是现代城市的完全取代。应该是能够使得城市近郊的工作者和创业者能够在工作之余立即投入到大自然怀抱,尽情享受高质量城市生活环境的园林景观。也就是说,城市近郊的城市居民,不管是工作、休闲,都不需要通过较大幅度的空间位移,只需通过就地取材就能满足自己身心的需要。这要求城市近郊过渡型园区的建设应该以尊重自然、尊重人和尊重文化三大原则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在靠近乡村的地方,设计师应该尽量保留乡村的原始风貌,然后慢慢添加城市园林景观的元素,并最终在和城市相衔接的地方融为一体。这样就可以制造城市景观的缓冲带,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城市园林的设计与建设在绿色生态建设以及观赏性等方面得到了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认可,成为了绿色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在一些大型小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开发商对小区园林建设越来越重视,小区居民对小区的选择也从小区的舒适方便逐渐延伸到了是否具有生态特征等方面。特别是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之下,在制定城市园林建设方案前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并深入现场进行适应性分析,合理运用多种设计方式不断满足日益发展的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和层次来营造一个生态和谐发展的景观环境。
同时,在建设城市园林景观的过程中,还要充分应用节能、环保、生态的原则,充分体现出城市园林景观对城市的装饰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从材料的选择、植物种类的选择、植物层次性营造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体现出城市的独特风格。
近十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以及国外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的影响,生态型绿色景观的整体设计水平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从景观设计的水平与层次来讲,其整体发展还是有待于提高,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一些内容,景观建设的过程中过于注重视觉冲击的作用;在其中加入了更多吸引政府和甲方建设需求的“卖点”,这样就导致了城市景观缺乏人性化,使得整个城市景观华而不实,也无法真正体现出景观的“生态型”和“绿色性”。再加上中国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型城市,巨大的人口数量不但导致城区人均土地面积越来越少,而且郊区人均面积也在逐年减少,这样就进一步加大了城市绿色园林景观建设的难度。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将城市园林的生态功能实现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根本。例如,在选择绿化植物的品种过程中,尽量选择当地的植物种类,有效提高景观植物的存活率,使其生长发育更加旺盛,便于形成快速生长的小型的生态系统,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城市园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于绿色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水处理,是现代生态园林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在存在高度差的景观设计当中,通过设计小溪的方式体现出整体设计的层次感,而溪流中的水既可以是在雨天收集到的雨水,还可以是小区内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的中水。同时还可以在小溪旁边种植多种本土水生植物,这样不但能够保持水土不至于流失,而且还为保持生物的多样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就形成了一个小型的生态圈,虽然其中的景观元素都相对简单,但却都是源自于本地,在园林的生态形成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这种生态城市绿色园林的景观设计方式,虽然在设计方式方面比较简单,但是却能够营造一个非常舒适的生活环境。
现代城市景观的绿色设计不但为城市人们提供了一个休闲、消遣的良好环境,同时还在减缓“热岛效应”,增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在对现代城市景观绿色设计基本内涵进行论述的同时,针对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空间特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为城市景观绿色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从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这个方面探讨了生态城市背景下绿色园林景观设计的实现方法,为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园林设计提供了参考。在现代城市园林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需针对当地的地域环境进行分析,设计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吻合的生态园林系统,从而不断提高生态园林系统的稳定性与整体生态功能。
[1] 唐明铸. 杭州东站地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与规划. 中华民居,2012(3):342-343.
[2] 唐宏飞. 园林景观设计绿色环保为先. 中国科技纵横,2010(12):189.
[3] 王敏熙.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以节能环保为主. 中国科技博览,2011(10):222.
广东省处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数量不断攀升领全国之先,日渐突出的环境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因而审视生态的声音也日益高涨。因此,景观生态学适时地被人们寄予了厚望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在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方面有着很特别的意义,尤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更显得独特。景观生态学从最初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其核心在于促进环境的协调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进行城市绿道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创建高质量的社会和生活环境。本文欲以珠海绿道工程为例,阐述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人们公认为是德国生物地理学家特罗尔(CarlTrol1)于1939年撰写的“LuftbildplamandokologischeBodenforschung”一文中首次提出的,表示支配一个地区不同地域单位的自然—生物综合体的相关分析,是对景观中环境关系的研究。
景观生态学原理很多,在此仅涉及到与景观密切相关联的原理,就本文而言就城市绿道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其一,景观生态学景观概念,认为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人工干扰斑块,城市视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构成,且能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其二,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可以解释城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并通过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通过合理设置廊道(绿道)以分割设置不同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其三,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认为绿色廊道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其四,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认为基质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以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基质”理论,在城市绿道设计中的应用技术研究,能为我们的城市景观创造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道设计得到提升。
珠海市绿道工程规模宏大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为区域绿道(省立)。早在2010年,广东省全面启动珠三角绿道网建设并制定了《珠三角绿道网总体规划和技术指导》之时,珠海市即制定了《珠三角区域绿道珠海段建设规划》,在秉承珠三角绿道网规划思想及挖掘本地特色的基础上编制并实施完成,其中1号绿道定位为西海岸山海休闲绿道,总长约282公里,其在珠海段全长54.38公里;4号绿道以生态和都市休闲为特点,全长约220公里,其中珠海段28.16公里。以此区域绿道共长为82.54公里。第二个层级为城市绿道,珠海市政府还制定了《珠海市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总长达220公里。第三个层级为社区绿道,是珠海市域内各行政区的《绿道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全长共计300公里。综合起来在珠海市版图内,形成了区域绿道(省立)--城市绿道—社区绿道的三级绿道路网络体系,全长达600公里。本工程建成后,在极大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同时,还对实现珠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绿道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其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对珠海自然绿色生态廊道、滨河景观廊道、滨海景观带的有机结合和保留,形成整体生态空间格局。这种结合和保留原有景观的做法,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利于保持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在规划设计中,还充分考虑城市各组团的功能定位,依托组团的优势资源,打造独特具特色的珠海城市绿道网络。这种做法也很好地体现了景观生态学关于各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相关信息的流动和转移的规律,通过绿道网络,最大可能地让资源得到有益的流动,而使景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更为难得的是,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将其服务对象设定为以人为主体,充分考虑居民步行的可达性与便捷性,把可达范围设定在500—1000米内。从而充分体现了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目的和目标是构建以人为本,高质量的人的生活环境。在总体上,珠海市绿道工程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通过绿道设计将源、流、展三要素结合,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从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来看,可以看出绿道设计中的组团串联,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道设计的体现。在保持原有自然生态景观之时,又将人工景观融合在内,有力地体现了绿道设计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第三,基于绿色廊道功能与作用考虑,绿道网络的选线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的相关原理和方法。通过多因子叠加分析,作为绿道网的规划设计划依据。这样一方面保持绿道与环境的统一与和谐,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与其他要素相联系,保持景观的整体性。很好地体现景观生态学的规划理念“环山滨水、通廊串联、单元式使用”,形成“四纵—两横—二环--六岛”的空间格局。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每条流经城市的河流实际上都是流域治理工作当中的一个环节,在水利分工上一般以一下几个方面区分开来,分别是分洪行洪、河运、灌溉、景观等。但是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方面来加以区分,除了具有河流本身的基本功能以外,还有一定的人文历史沉淀,对这个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不论是从河流所流经城市的位置、濒临河道绿地的功能上看都对城市滨水景观及生态系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城市滨水区域作为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为活跃的区域同城市内部的公共绿地有着较大的区别天博。可以说一个城市滨水尽管设计师具有一定的生态价值观时,那么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片城市中存在的一小块湿地,更多的则是滨水景观所存在的价值与未来的发展,在他的设计中必定会设置一块区域,以保证生物多样性。滨水景观设计的具体方法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最好要尽量保持河流原有形态,一般来说自然界的河流中必然会存在凸岸与凹岸、浅滩与深潭等,但是如果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打破了这一自然之美,难以起到景观设计的基本效果。因此必须要保证生态河道的自然形态不受改变,正是由于自然条件下的河道水草茂盛、鱼类丰富、基质稳定、水流缓急才构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从而也为水生动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生态河道连续性不受破坏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中如果遇到河流穿过城市时,设计必须要保证生态喝道的连续性。因为只有连续的河流才能够有效的将城市滨水绿地中的各个景观联系起来。而且连续性的流水有着较高的水质,能够防止河流出现富营养化的状况。如果在设计中盲目提高水位而设置高坝或其他蓄水设施,只会对生态河道的连续性造成极大的破坏,不但会影响到水生物的衍生迁徙,而且使得城市居民丧失了其亲水需求,无法达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有的效果。
水上游览线的开闭必须要合理的考虑停靠点,码头的设置不但要恰当的衔接城市滨水绿地各个景观,同时还应该对游船停靠码头加以设计,比如让人们进一步提高亲水体验,应该尽量将水边路面降低,并利用独特的设计和造成来形成独特的尽管,达到城市滨水尽管设计的良好效果。
在驳岸的处理和设计上必须要得到重视,一个优秀的驳岸设计不但能够有效的保护城市滨水绿地的生态系统,而且能够营造一个美丽的生态景观。一般来说,对于城市滨水绿地腹地广阔、坡度小的区域应该采用软式驳岸设计,这一设计与自然驳岸比较接近,主要是通过将草滩、白沙滩、卵石滩延伸至河道浅谈或水面之上,并利用河岸变植物来加以稳固,就可以实现驳岸生态功能的发挥,而且能够解决驳岸建设与管理的经济成本。但是滨水绿地受侵蚀严重且坡度较大的区域,可以使用水泥或石块护按,这一过程中可以采用挖洞加圈的方式,并大量种植制备,达到美化河岸和增加生机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加的趋势,生存环境这质量明显下降。但是生态河道作为城市的天然隔离带与城市滨水绿地结合起来,在城市中构成了一副美好的景观。如果实现人工湿地式的污水处理厂尾水会用于生态河道系统衔接,就能够有效的将大量的水净化处理,实现城市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对于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尤其是对于某些水资源短缺的城市而言,这无疑是解决城市缺水的重要举措。
之所以说城市河道是城市美好的公共空间是因为在这一区域,人工建筑、自然景观、田园风貌相映成趣,是人们游览的主要场所。因此,一个有特色有美丽的城市时离不开生态河道的,他就像城市的指纹,建筑、风格、样式可以一样,但是生态河道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竞争日益积累,生存条件恶化的今天,人们太多的压力无法释怀,但是通过生态河道的意境美能够对人的心态加以改善和调节。不仅如此,生态河道具有动态美的特征,这是由于他的流动性、柔性所决定的。比如云南丽江,在这一城市中有三条溪水,充分的体现出了城市生态河道的美丽景观。另外值得提到的是,生态河道还是城市居民重要的生活用水备用系统、以及放在与城市安全的重要防护系统。
水资源作为城市发展中最重要也是最稀少的资源必须要得到合理利用,努力实现节水节能与污水资源化的良好效果。生态河道的治理必须要严格遵从资源最节约这一原则,应组织科学家加以研究,在对生态河道的设计与治理中必须要考虑到其历史文化渊源与对城市发展起到的影响,从而合理的制定措施,营造城市的独特风格,并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有效的保证了城市生态河道不受破坏,实际上就等同于保护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生态河道的治理必须要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来考虑对生态河道的管理。要摒弃在以往设计中仅仅考虑防洪功能的错误思想,实现生态河道的共同管理、科学考核、合理治理。
生态河道的治理还应该注意城市居民的意见。因为生态河道的治理实际上涉及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必须要做到是民众广泛参与的局面。在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生态河道治理中必须要充分的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民意这三个原则,要想实现这三个原则,就必须要让城市居民参与到生态河道管理中来。比如涉及到生态河道的重建、修复等工作,可以采取听证会的方式公开讨论,切实维护好城市居民应有的权利。
总而言之,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生态河道的治理必须从整体出发,统筹全局,充分的看到城市河道的历史性、综合性、协调性与安全性,只有切实保证城市生态河道安全、美化城市滨水环境、营造城市特色,才能够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城市滨水景观和生态河道作为人类活动中作用较为强烈的地区之一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城市管理着的重视。但是由于二者的设计与治理涉及到了众多的方面的问题,因此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注重整体性,只有认真分析环境、采取合理的措施才能够实现城市美丽的滨水景观与生态河道应有的作用。这对于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叶碎高《河道植物措施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与展望》[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8,6(2)
[2]韩玉玲《应用植物措施建设生态河道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水利,2006,20
生态学一词来自希腊语“oikos”与“logos”,前者意为“住所”或“生活所在地”,后者意为学科研究。因此,生态学可以理解为关于所有生命形式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学问。
生态观的城市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人类生态规划。它规划的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这个系统也具有一般系统的特征,生态观城市设计的研究集中体现了生态建筑学的多学科性,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专业人员及当地管理、决策人员的良好配合。生态观城市设计(Urban Design with Ecological Concepts)就是:运用生态学知识和原理,以事实和概念为依据,通过创造性地参与自然过程,把城市设计对“体型环境”的艺术布局、土地利用与自然景观结合考虑的一种人工景观的创造,落实到城市物质环境的改变上,探讨改善系统的功能及内在机制,使所建立的生态系统能实现人类与环境的持续发展。生态观城市设计所谋求的人类聚居环境的景象,应该是由不同生态元素的群落聚居的集合体,其核心为城市。
城市是工业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我国是近10年来,全球土地利用变化最大、最明显的国家,其中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地利用变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也是全球土壤侵蚀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面积约为130万平方公里;土地沙化面积以每年1000-1200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而城镇化过程中占用耕地使良田以每年约1.5%的速度衰退。由此伴生的植被退化、气候变暖、风沙加剧、土地干旱等等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我国的粮食、生态、环境安全,并间接危及淡水资源和人民健康。
景观(landscape):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一个景观应该具备下述四个特征:①生态系统的聚合;②各生态系统之间的物流、能流和相互影响;③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④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集合相对应。
景观要素有三种基本类型: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和基质(matrix)。
(1)景观结构和功能原理。每一个景观都是异质性的,在不同的斑块、廊道和基质之间,种、能量和物质的分配不同,相互作用,即功能也不同。
(2)生物多样性原理。景观异质性使稀有的内部种的多度减少,边缘种和要求两个以上景观要素的动植物种的多度增加,因此景观异质性可提高物种共存的机会。
(3)物种流动原理。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扩展和收缩,既影响到景观异质性,也受异质性控制。
(4)营养再分配原理。由于风、水或动物的作用,矿物营养可流出或流入某一景观,或者在一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之间再分配。景观中矿物营养再分配的速度,随干扰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5)能量流动原理。在景观内,随着空间异质性的增加,会有更多的能量流通过景观要素之间的边界。
(6)景观变化原理。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景观水平结构逐渐向同质性方向发展,适度干扰可增加异质性,而严重干扰则在大多数情况下使异质性迅速降低。
(7)景观稳定性原理。稳定性是指景观对干扰的抗性及其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从景观要素来说,可分为三种情况:①当某一景观要素基本上不存在生物量时,该系统的物理特性极易变化,不存在生物多样性问题;②当某一景观要素生物量较小时,则该系统对干扰的抵抗力较弱,但恢复力较强;③当某一景观要素生物量很高时,则对干扰的抵抗力强而恢复力弱。作为景观要素整体的景观,其稳定性取决于各种要素所占比例及其空间格局。
景观生态规划是以一种多学科知识为基础,运用生态原理和系统分析技术,为科学地管理和最佳利用土地,保证人、植物和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资源都有适宜生存或存在空间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规划是在景观规划和生态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多数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就是基于生态学分析途径的景观规划,即广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俞孔坚,2005),但也有一些工作是基于景观结构与过程、或景观格局与功能分析基础上的景观规划途径,属于狭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单纯的用钢筋混凝土来防洪存在很多弊端,而从生态方面考虑,将防洪提设计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成为城市绿地的一部分,人的休闲场所。不仅满足了工程的需要,更体现了其生态功能。
城市景观生态设计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持,在城市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环境也在日益恶化,生态失衡进而影响物种消逝等连锁反应。联想到广西的实际情况,以南宁市为例,南宁现已坐享“中国绿城”的美誉,种有上百种树木的市内主干道民族大道两侧满目葱茏,如胡须般的榕树气根垂直悬挂,藤萝缠绕的攀援植物与乔木灌木和草地结合形成森林景观,漫步其中犹如置身密林。南宁的邕江犹如一条绿色飘带,形成廊道,各大小公园点缀在城市之中,南湖大面积的水面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小气候,降低了市区的热岛效应,城市的肌理相当丰富,“中国绿城”名副其实。在景观设计方面要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要善于充分利用山水资源,把自然资源与景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以城市园林系统为基础、自然环境为载体、基础设施为框架、历史文化为脉络、城市景观为形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空间和宜居的人居环境。
[1]徐小东,王建国著.绿色城市设计――基于生物气候条件的生态策略[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2
[2]李晖,李志英等编著.人居环境绿地系统体系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