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
天博园林的概念docx
天博园林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天博、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视点:有人所在位置 视距:视点与被观赏景物之间的距离 视角:观赏者得视线与景物在水平面的夹角和竖向的垂直夹角。
正常静观视场:垂直130度;水平160度 如果头部不动:垂直26~30度;水平45度
仰视:视点在景物下方或视点距离很近 气氛雄伟、庄严、紧张、景物高度感染力强
主配手法(主景与配景---整体与局部) 主景升高、轴线和风景视线焦点、动势集中(动势向心)、构图重心
分景手法(隔景—讲绿地分为不同的景区,造成不同空间效果的景物(实隔、虚隔、虚实隔)。
障景—是在园林入口处安排一些景物,将全园风景作适当的遮掩,免于一览无余的抑景手法。(山障、树障、曲障)必须要有动势指引转入下一空间序列,高于人的视平线
漏景---通过道路天博、门窗、洞口打到空间的联系、渗透作用,还有欲藏后露、引人入胜的效果。分割(依功能要求与景观艺术需求划分空间所属)与联系(实现空间过度、渗透与呼应))
对景:将有利的景物组织到构图的视线终结处或轴线的端点,以形成视线的高潮和归宿。
景物对构的方式:主景物布置在视线或轴线的汇聚处把主景作为空间构景的重心^ 将主要景点与主要人流方向对构
层次手法(添景--增加前景或背景来丰富景观层次、框景—将景物作为具有画框的风景画来安排的组景方法、漏景—对近处景物的疏漏处理、夹景—在透视线或轴线的两边用树丛等加以屏障,形成狭长的空间,把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主景并引导人们想主景游览的一种前景处理方式天博、借景—将园外的佳景借入园内供游人观赏天博,以扩大园内的视景空间;借来远景,扩大景深(直接借景:近借、远借、仰借、俯借、因时因地而借;间接借景:水面或镜面反射)
增加生物种植量,促进植物生长 高低起伏的地形增加了园林地表的表面积和土壤的容积,为增加绿地的植物量和植物成活率提供了可能
调节小气候,实现园林植物的多样性 形成多样化的地形和水体,为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创造了环境基础
地形在园林中的利用:(园林地形的理想比例:陆地占全园得2/3~3/4,其中平地占陆地的1/2~2/3,丘陵占陆地的1/3~1/2,山地占陆地的1/3~1/2;水面占全园的1/4~1/3.)
%~7%,须占全园面积的30%以上,且须一、二处较大面积的平地;特征:最简明稳定的地形、景观单一的外向型空间,视线一览无遗、可多方向组织景观天博,但难度较大、排水良好;利用:设置垂直线性的元素成为视线的焦点、设置静水体,增强平地观赏性,形成虚实对比
坡地:坡度在8%~10%为缓坡、中坡10%~20%、陡坡20%~40% 特征:单面、外向空间,景观单一单一无变化的坡地易引起水土冲刷排水通路易解决 利用:为组织空间景色,分隔空间,阻挡视线
凸地形(小丘陵、丘陵、山峦、小山峰) 特征:具有动态感,前进感建立了空间的边界,限制了空间,在景观中可作为焦点物或具有支配地位的要素,360度全方位开放的外向型空间,利于排水、不易通路 利用:主景设于顶端发挥瀑布的动力作用设置框景或透景线引导视线调节小气候
脊地:特征:导向性和动势感;限定户外空间边缘,提供外倾于周围景观的制高点;“分水岭”景观;排水、通路易(平行与脊地通路)利用:两侧安排不同的景物;道路、建筑以线状形式沿山脊线布置;山脊线的终点是一个最佳的观赏点
凹地(碗桩洼地)形成:地面某一区域泥土被挖掘时;两片凸地并排在一起时 特点:360度全封闭,内向不受外界干扰的空间;分割感和私密感,与其他相邻空间的联系微弱;宜人的小气候(躲避狂风);排水不利 利用:凹面地形极易受周围环绕的较高地面的袭击,人们可以从该空间四周的斜坡上
谷地(凹地与脊地的综合)特点:景观中的低地可以供人进行各种活动具有方向性,呈线状,且有许多视线转折内向,景观面窄 利用:沿山谷形成水系道路并安排视线焦点